美人與江山的選擇

     二十年前,我提出「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的觀念時,是希望全國人民——尤其是民間企業,在當時經濟起飛的年代,應逐漸擺脫政府保護、津貼、獎勵等認為天經地義的心態;認清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基本道理,不要誤以為自己可以一廂情願地不付代價占便宜。

     二十年後,我要大力提倡一個更重要的理念——「機會成本」。它在這裡是指當資源(如資本、技術、勞力、時間……)改變目前的用途,投入到另一個可能性時,所能獲取(或放棄)的利益。試以不同的例子來說明:

     例一:當醫生在上班時間去看三小時電影,放棄五千元的門診收入,那麼看電影的機會成本是五千元。

     例二:一位投資者如果投入傳統產業,一年可獲利五千萬新台幣;如果改投入高科技產業,一年可獲利一億新台幣。如果決定不改變投資行為,則少賺的五千萬就是無形的損失(機會成本)。

     例三:大家熟知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民謠中,為了追求那位活潑動人的好姑娘,男主角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是決定「拋棄了財產」,所得到的是「跟她去牧羊」,以及「每天看著那粉紅的小臉」,並且樂意接受那「細細皮鞭的抽打」。

     當年英國溫莎公爵「愛美人」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大英帝國的江山」。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彈劾案如果在參院通過,那麼他與實習生莫妮卡.陸文斯基十餘次「親密接觸」的機會成本,就是被迫離開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總統職位」。

     上面的例子在顯示:有些機會成本是可以量化的,有些是抽象的。其中最重要的道理是:它告訴我們在對資源運用的各種可能性中(如時間的利用),要做最佳的選擇。從這一觀點,政客只做「討人喜歡」的選擇,政治家只做「最對」的選擇。

     (二) 國家大計的例子

     現在再將機會成本的觀念引伸到國家大計上。

     場景一:不論是國民大會或立法院,聚集了幾百個民代,所討論的不是國計民生大法案,而是自肥案——從延長自己任期、增加退休金,到寬列出國考察費用、助理津貼……。這些令人失望行為的機會成本,就是日復一日地延誤逾時法規的修正或新法案的通過。

場景二:高層官員與民代晚間在五星級飯店豪飲,或者與商界大老白天在球場揮桿,這種幾小時應酬的後果(機會成本),可能是幾億或幾十億(如同意了對特定對象的巨額貸款或某項工程的承擔)。

     場景三:政府部門相關首長興奮地聚會討論非洲有一個小國可能會再度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所要的條件包括援助、貸款、投資等為數億美元。在要「走出去」的政策下,根本不敢去探究:這種小國的復交值得嗎?把這數億美元用在台灣別的地方(如建設花蓮),是否會對人民產生更多的福祉?

     如果民意代表與選民都有這種機會成本的思考方式,就能逼使政府不僅是要「把事做對」,更要「做對的事」!

     (三) 如果國防支出能夠減少

     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預算比例過高而財政破產;但歷史上因窮兵黷武、軍費過高,而拖垮經濟、終致政權崩潰的例子不少,遠者如日本軍閥,近者如前蘇聯。

     根據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國防支出為三千五百八十五億元。從機會成本觀點,假定透過兩岸協商,台海對峙情勢能逐漸改善,每年可節省四百億的軍事支出,那麼此一金額的裁減,實在可以移做更有益的用途。如推動國民年金一年所需經費即為三百億,一所國立大學的全年預算(如交大、政大、中大)大概都在二十到三十億之間,部分經費即可資助各大學之研究。

     如果設置傑出學者講座,每位一年以一千萬新台幣計,即使請兩百位世界級學者回台講學或指導研究,一年所需總經費也不過是二十億新台幣而已。這個二十億還買不到兩架F16戰鬥機。我不得不說:現代武器真是昂貴得荒謬!

     這就是為什麼艾森豪將軍遠在四十年前就沈痛地指出:「每一枝造好的槍、每一艘下水的戰艦、每一枚發射的火箭,最後說來,都相當於對那些飢餓無糧者和寒冷無衣者的偷竊。窮兵黷武的世界,不僅是消耗了錢財,也消耗了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以及下一代的希望……這絕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

      (四) 對蕭內閣的提醒

     袪除「白吃午餐」心態,只需要自求多福;不理會「機會成本」,就會產生資源的誤用與優先次序的倒置。

負責國家決策的官員,必先要充分瞭解機會成本的重要,才能展現取捨的智慧。政治人物一定要懂得:能捨才能得,魚與熊掌是難以兼得的。

     蕭內閣中有幾位首長給媒體的印象是:花太多時間在做公關,太少時間在做決策;用太多心思想獲得稱讚,用太少思考在推動政務;推出的措施太多在討好,太少在求好。

     對蕭內閣而言,這豈不是在提醒:「全方位」政策常變成「無方位」政策;「面面討好」的政策常變成「面面不討好」的政策!在企業紓困方案中一再呈顯:決策的猶豫不決,決策的反覆無常,決策的說辭前後不一,因此而造成的誤解、澄清、修正,都是因為沒有理會「機會成本」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終有一天會出現:不理會「機會成本」的官員,連做官的「機會」也沒有了。

 

作者:高希均
出處:1999年4月號《遠見雜誌》 第15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ways_Figh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